淮安市10月防病提示
时值金秋,气温转凉,昼夜温差加大,国庆长假外出游玩、探亲访友活动增多,人员流动频繁,呼吸道、肠道传染病及虫媒传染病传播风险显著升高。市疾控中心提醒大家做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,返工返学后如出现流感样症状、皮疹、腹泻等情况,需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行程。根据我市传染病监测数据及流行规律,本月需重点关注手足口病、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、流感、食源性疾病、霍乱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传染病。
一、手足口病
预防措施
1.强化手部卫生。饭前便后、外出归来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洗双手。
2.做好环境消毒。勤洗晒衣物被褥,儿童餐具、奶瓶等定期消毒。患病儿童需隔离,避免接触他人。
3.早发现早处置。孩子出现发热、手足口皮疹等疑似症状立即就医,居家隔离期间做好环境清洁消毒。
4.主动接种疫苗。接种肠道病毒71型(EV-71)灭活疫苗,可有效预防EV-71相关手足口病。
二、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
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均为伊蚊(花斑蚊)传播的急性虫媒传染病,无直接人传人途径。共性症状为持续发热、头痛、肌痛、呕吐及皮疹;基孔肯雅热以持续难缓解的关节痛(累及手、腕、膝等)为特征,重症登革热可致出血、休克甚至器官衰竭。今年全球 119个国家和地区均报告基孔肯雅热流行,国内广东等地本土疫情尚未完全控制,外溢风险持续存在,国庆人员流动激增,我市输入性及本土扩散风险升高。
预防措施
1. 环境治理:伊蚊依赖小型积水繁殖,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虫媒传染病的根本措施。需定时清理家中易积水区域,如瓶罐、废旧轮胎、花盆、下水道、杂物堆等,不给蚊子提供繁殖机会。
2. 个人防护:外出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,减少皮肤暴露面积,同时在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、避蚊酯的驱蚊液。家中安装纱门纱窗、使用蚊帐,打造 “无蚊空间”。必要时使用电蚊拍、灭蚊灯等工具 “精准灭蚊”。此外,尽量减少在户外树荫、草丛等蚊虫密集区域的逗留时间。
3. 关注流行区疫情:计划前往国内外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时,出行前务必查询当地疫情信息,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。回淮后14天内做好健康监测,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。
4. 及时就医:一旦出现发热、皮疹、关节痛等相关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,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。
三、流感
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病毒抗原易变,传染性强,传播速度快。秋季气候冷暖多变,人体呼吸道黏膜抵抗力减弱,假期人员聚集及流动增加,流感暴露风险上升,且可能与肺炎支原体、鼻病毒等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交替或叠加流行。近期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,我国南方地区流感检测阳性率有上升趋势,儿童、老年人为重点防控人群。
预防措施
1.接种流感疫苗。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手段,10月我市流感疫苗已陆续上市,可就近咨询预约接种。
2.保持良好习惯。生活中保证作息、均衡饮食、适度的运动。常通风,戴口罩,勤洗手,咳嗽或喷嚏时用纸巾、毛巾等遮住口鼻。
3.减少聚集接触。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,少去人员密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场所。如出现发热、寒战、肌肉酸痛等症状,应做好防护并及时就诊,避免带病出行。
四、食源性疾病
国庆假期宴请增多、外出就餐频繁,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增高。
预防措施
1.规范食品处理。储存、烹调时生熟分开,饭菜彻底加热,避免食用过期变质食品。
2.选择安全就餐场所。外出就餐选证照齐全场所,拒绝无资质流动摊点。
3.谨慎选择食材。不生食海产品,慎食熟卤菜、凉菜、四季豆、野生菌等高风险食品。出现呕吐腹泻及时就医,规范处理排泄物和呕吐物。
五、霍乱
霍乱由霍乱弧菌引起,经粪-口途径传播,可通过污染的水、食物快速扩散,临床表现为剧烈呕吐、腹泻(米泔水样便)、脱水等,严重时可致休克死亡,秋季仍存在传播风险。我省属于霍乱流行风险区域,7-10月为高发期,生食海鲜、餐饮环节生熟交叉污染是主要危险因素。国庆期间人员跨区域流动频繁,各类就餐场景增多,增加霍乱疫情发生风险。
预防措施
1.确保饮水安全。饮用烧开的白开水或合格瓶装水,不喝生水。
2.注意饮食卫生。不吃生冷不洁食物,海产品、肉类需彻底煮熟,生熟食品分开处理。
3.强化个人防护。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,做好环境消毒。出现剧烈吐泻立即就医,避免传染他人。
六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“蜱虫病”,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,主要经蜱虫叮咬传播,接触患者血液、体液也可感染。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(超38.5℃)、乏力、肌痛、头痛,严重时血小板减少、脏器出血及功能损伤,危及生命。疫情监测显示,我市病例多集中在南部丘陵地带,全市多数县区有蜱虫分布,城乡均存在感染风险。
预防措施
1.避免蜱虫孳生环境接触:尽量不前往蜱虫密度高的区域,若因工作、户外活动需进入,缩短在该环境中的停留时间,避免坐卧、躺靠在草地或落叶堆上。
2.做好个人防护准备:进入风险区域时,穿长袖衣裤,将裤脚扎紧或塞进袜子里、袖口系紧、领口扣严,选择浅色衣物(便于发现附着的蜱虫)。裸露皮肤涂抹驱避剂,衣物外层可喷洒含氯菊酯的杀虫剂,增强防护效果。野外活动结束后,需立即检查衣物及全身皮肤,尤其是头皮、耳后、腋窝、腹股沟等隐蔽部位,发现蜱虫及时清除,避免带入室内。
3.正确处理蜱虫叮咬: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,切勿生拉硬拽,需先用酒精涂抹蜱虫身体,再用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,缓慢、垂直向上拔出。拔出后用碘酒或酒精对叮咬部位消毒,若蜱虫头部残留或出现红肿、疼痛,需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处理,不可自行挑刺或涂抹刺激性药物。
此文原文链接来自于淮安疾控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Qtne-h7lE7UhWjWT4Vgxy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