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然灾害灾后传染病防控指南
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并不是一句空话,地震、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往往伴随着生命线破坏、医疗卫生基础削弱、人们生产生活规律的打乱、生态环境的破坏,这些改变可能引发隐蔽而致命的“二次灾害”——传染病暴发。灾后受损的卫生环境加上人群聚集和抵抗力下降极易成为传染病的“温床”。因此,做好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尤为重要。
1.灾后重点防控的传染病
水源性传染病
1.水源性传染病:如霍乱、伤寒、痢疾、甲型肝炎等
安全饮水:优先建立集中供水点,使用含氯消毒剂(如漂白粉)进行消毒,确保余氯浓度≥0.5mg/L(WHO标准)。
临时储水容器:避免开放容器,使用密闭储水装置并定期清洗。
煮沸消毒:若无法化学消毒,需煮沸1分钟(高原地区需延长至3分钟)。
2.接触/粪口传播疾病
接触/粪口传播疾病:如甲肝、诺如病毒等
环境卫生管理:搭建临时厕所(远离水源至少30米),采用“深坑+石灰覆盖”法,每日消杀。
垃圾处理:分类收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,焚烧或深埋(深度≥1.5米),避免露天堆放
3.虫媒传染病
虫媒传染病:如疟疾、登革热等
积水清理:每日巡查清除容器、洼地积水,喷洒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。
个人防护:发放驱蚊剂(含避蚊胺DEET),推广蚊帐使用。
呼吸道传染病
呼吸道传染病:如流感、新冠、麻疹、肺结核等
安置点通风:帐篷间距≥2米,设置通风口
症状监测:设立临时医疗点,对发热、腹泻及皮疹病例早隔离、早报告
个人防护与卫生:肥皂水+流动水洗手(尤其饭前,如厕后)。
2.特殊人群防护
儿童与孕妇
设立营养补充站(提供维生素A、锌制剂),优先保障儿童接种麻疹、脊髓灰质炎疫苗
慢性病患者
建立药品接力清单(如胰岛素、降压药),避免中断治疗诱发并发症。
3.社区参与资源调配
通过广播、宣传单普及“七步洗手法”、“饮用水煮沸”等关键行为,避免恐慌。
重点培训安置点负责人掌握基础防疫技能(如消毒液配制、病例报告流程)。
此文原文链接来自哈密市疾控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sXbNaBYA7vD_O8742RQd1Q